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金英夏)
只要不傷害到其他人,我相信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莎岡(《日安憂鬱》作者)
「不知道壓縮的人是可恥的。
無可奈何地延長自己卑微的人生,
這樣的人同樣可恥。」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是金英夏享譽國際的成名作,書名來自法國作家莎岡某次吸毒被捕後,對審查法官說的話:「只要不傷害到其他人,我相信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本書中所指的「破壞自己的權利」,就是自殺的權利,亦即自主決定自己的生命長度。作者用「個人有權利破壞自己身體」的激烈主張,以極端描寫死亡的方式,對國家、社會、父母所代表的威權提出反抗。
書中深刻描寫出現代社會的孤獨、倦怠和頹廢,藉由一個個異常的人物,精準剖析人類自我毀滅的欲望與生存困境:
獨自在城市裏尋找委託人的自殺嚮導;遊走於C與K兩兄弟之間、只能依附他人填滿靈魂空虛的朱迪絲;拒絕自己的表演被複製,卻無法拒絕命運被複製的行為藝術家柳美美;面對人生總是不戰而降、冷眼旁觀的計程車司機K;對於自身之外的現實熟視無睹,只迷戀影像畫面的影像藝術家C……這些獨特的人物,交織出一幅現代社會愛與死亡的浮世繪。
作者簡介
金英夏(김영하, 1968-),畢業於延世大學企業管理系,1995年在季刊《批評》發表〈關於鏡子的冥想〉,登上文壇。同年八月,金英夏以長篇小說《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與趙京蘭(《烤麵包的時間》)同獲第一屆文學村新人作家獎,受到文壇和讀者的廣泛關注。1998年,《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在法國翻譯出版,隨後又推出了德語版,1999年,金英夏憑藉短篇小說〈你的樹木〉獲得著名的現代文學獎(第44屆)。
2004年,韓國文壇刮起「金英夏旋風」。他以短篇小說〈哥哥回來了〉、〈珍寶船〉及長篇小說《黑色花》在一年內勇奪黃順元文學獎、怡山文學獎,以及韓國三大文學獎之一的東仁文學獎。
金英夏擅長描寫都市生活的冷冽、無奈,現代人的黑暗面是他關注的主題,性愛與死亡更是他直接大膽的著力點。評論家將他比喻為「韓國的卡夫卡」,足見他的作品為讀者帶來的省思與衝擊,有其重要的代表性。
著有長篇小說《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1996)、《阿郎,為什麼》(2001)、《黑色花》(2003)、《光之帝國》(2006)、《猜謎秀》(2007)、《殺人者的記憶法》(2013)、《告別》(2022),短篇小說集有《傳呼》(1997)、《夾進電梯裏的那個男人怎麼樣了》(1999)、《哥哥回來了》(2007)、《無論發生什麼事》(2010)、《只有兩個人》(2017),譯作有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等。
不少作品已經在美國、法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荷蘭、土耳其等十餘個國家翻譯出版。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