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貝塞爾‧范德寇 (Bessel van der Kolk))
「創傷使我們不斷面對自己的脆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酷,
但也使我們面對自己卓越的韌性。」
我們會如何描述受到創傷的人,「神經過敏」「想不開」「自怨自艾」「沈迷往事」?彷彿只要學會正向思考、彷彿只要有意志及勇氣、彷彿有了愛及陪伴,人就應該要能戰勝創傷,而被困在創傷中的人,若不是性格太軟弱,就是意在博取同情。
然而,創傷後壓力症(PTSD)不但存在,而且還是一連串真實的生理變化,不受理性及意志控制。創傷會刻在我們的大腦迴路上、警報系統裡、身體感覺中,身心俱裂的那一刻結束了,卻在記憶和神經系統中不受控制地反覆播放,不但壓垮我們正常生活的能力,更撕裂我們對於外界以及自己的信任。
事實是,把受創者困在受苦深淵的,不僅是創傷本身,還有人類演化出來原本應用來自保的種種本能、防衛機制。
本身作者貝塞爾‧范德寇為精神科醫生,也是研究創傷的先驅。他結合了最近幾十年心理創傷領域的驚人進展及三十多年治療創傷患者的臨床經驗,提出對於創傷的全新理解。我們得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清創傷是如何重塑我們的大腦。
面對外人所加諸的痛苦已經夠艱難了,但受創者的內心深處還躲著更暴虐的魔鬼,那就是羞愧自責。為了關閉種種無法承受的感受,有人選擇酗酒、暴力、自殘,有人變得解離、麻木,毀了自己完整活著的能力。他們不是活著,也不是死去,而是介於活著跟死去之間。
從家暴到校園霸凌,從童年長期受忽視到大型災難,從強暴到車禍,從喪親到失戀,衝突、意外、背叛、孤立,創傷在生命中無所不在,而且是現代社會最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作者提出,在處理創傷時,處理的其實是創傷在身體、大腦留下的印痕,而復原的關鍵,是運用腦部本身的神經可塑性,讓倖存者感受到自己活在當下,並在最終重建對自己的所有權。
作者本人即出身受創家庭。他在不安的童年中長大,成為執業醫師後致力於解開人類受苦的難解之謎。
貝塞爾‧范德寇醫生 (Bessel van der Kolk, MD),1943在德國軍事封鎖下的荷蘭家庭中出生,父執輩及許多鄰居皆為納粹或戰爭受害者,母親也為童年創傷所苦。他的整個生命,就是一場創傷研究。
14歲開始對醫學產生興趣,畢業於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在哈佛完成博士後教育。1970年代開始投入創傷後壓力症(PTSD)的治療、研究及教學。擔任波士頓創傷中心的醫療主任長達三十多年,也是國家兒童創傷壓力中心複雜型創傷網絡的主任、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曾擔任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病理學教授、國際創傷壓力研究學會的主席。
取書方法〡How to pick up
1. 預約親臨「蒲書館」〡At PPO Library
- 新蒲崗雙喜街17號富德工業大廈19A室〡19A, Success Industrial Building, 17 Sheung Hei Street, San Po Kwong
- 最佳時間為星期三日間〡Our best time is Wednesday daytime;或/OR
2. 預約親臨 「書送快樂」辦公室〡At our Sheung Wan office
- 上環文咸東街111號 MW Tower 15樓〡15/F, MW Tower, 111 Bonham Street
- 最佳時間為星期五日間〡Our best time is Friday daytime;或/OR
3. 經由順豐派送〡Through SF 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