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site-verification: google1673b2117cb94912.html
top of page
可傳承的日常 (徐明松、倪安宇)

可傳承的日常 (徐明松、倪安宇)

HK$30.00Price

一部以建築為跳點的旅行散記,也是一場關於住宅美學的思辨之旅。從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到新法蘭克福計畫的恩斯特‧梅與斐迪南‧克萊默,再到德國當代頂尖全才設計師Philipp Mainzer,本書開啟一趟建築漫遊,看見百年以來德國設計思維的承繼。

 

本書以德紹之旅為始,作者重訪包浩斯校長葛羅培斯設計的教師宿舍,感佩其歷久彌新的經典魅力;當年包浩斯的大膽思辨與嘗試,如今已成現代的日常,而有了傳承的能量。

 

由此,作者回顧自身居處的台灣,尋覓起宜居空間的答案;嘗試在德國當代設計師Philipp Mainzer的第一件台灣建築作品中,尋找答案。為了探求Mainzer作品的設計原理,作者前往法蘭克福拜訪,並循其指引,重溯1920年代的「新法蘭克福公共住宅開發計劃」,看見這座城市如何以社會住宅完成建築形式的變革,成為現代住居的典範;也看見當時德國建築師與設計師如何以住居為起點,並精心規劃日常生活用品,修補工藝與藝術之間的裂縫,賦予住宅空間更多人性化。

 

本書從建築出發,進入更大的城市輪廓,再由城市回歸建築、聚焦家具,帶我們領會:生活容器的設計不只關乎「容器」本身,更關乎容器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連結。而這一路漫遊思索的眼光,最終仍隨作者的深切關懷落回台灣:什麼樣的家居空間可讓人感到安全自在?自我與家庭的關係,如何透過空間設計進行溝通與重組?想望台灣住宅建築的未來,我們或許能有一個新起點。

 

作者簡介

徐明松,建築史學者,建築、都市評論者,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威尼斯建築學院碩士、義大利國家建築師。著作有《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國父紀念館建館始末:王大閎的妥協與磨難》、《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蔡柏鋒:不帶偏見的形式實驗者》、《走向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等。

 

倪安宇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現專職筆譯。主要譯作有《巴黎隱士》、《困難的愛》、《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玫瑰的名字》、《傅科擺》等。與徐明松合著《靜默的光,低吟的風:王大閎先生》,獲第三十七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