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無彊 (余秋雨)
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余秋雨以走出書齋的儒者形象,對人類三大重要文明(中國、阿拉伯、歐洲)的過去與現在進行考察,以獨特的散文風格勾勒出人類文化或磅薄或延綿或脆弱的風貌。
2000年余秋雨繼千禧之旅後再次與香港鳳凰台合作,進行一趟歷時五個月,遍及歐洲26個國家的旅程,歐洲行旅強調的是對現代文明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言「在文本文明之外接受時間文明」,也就是思考和研究歐洲如何在老文明的背景下把全新的文明推到新時代。
原本受盜版所苦宣佈封筆的余秋雨,不怕招來風浪,再度出手寫出這部作品,成為文化旅行散文系列的完結篇。這部作品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體的張力和自由上,更勝余秋雨過去的作品。筆觸比《文化苦旅》更悠閒、比《山居筆記》更開闊,比《千年一嘆》更從容,可以說是為他近15年來的文化旅程作了一個完美的總結。
作者簡介
余秋雨 (1946-)在中國大陸的文革災難時期,以戲劇為起點,針對當時的文化極端主義,撰寫《世界戲劇學》,於文革後出版,至今仍是這一領域的教材,獲中國大陸「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高校校長,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
二十多年前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之後更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等重要文化遺跡。考察過程中寫出《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作品。